铭记井冈山
——赴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
有一座青山,永远值得仰视;
有一段历史,永远值得怀念;
有一份记忆,永远值得珍藏;
有一种精神,永远值得传承……
——摘自《记忆井冈山》
井冈山是一块神圣的美丽的可歌可泣的热土。
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每当过春节,年画上就有革命圣地系列:韶山、井冈山、遵义、延安…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个地方,她叫井冈山。当时,井冈山给我的感觉是神圣的。凝视着图片,往往会陷入无限的遐思……
读中学的时候,学过一篇课文,老师要求背诵,因而时至今日,亦记忆犹新。即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名篇《井冈翠竹》,“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,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。从远处看,郁郁苍苍,重重叠叠,望不到头。到近处看,……”。那时候,井冈山给我的印象是美丽的。只要闭上眼睛,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片绿色的海洋,汹涌而去……
到了大学,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。中国共产党是我的必修课程。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,我知道,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,是中国革命的摇篮,是天下第一山。她用自己的山川土地与热血儿郎成就了共和国。井冈山是一块可歌可泣的热土。
今天,我终于踏上了这块令人魂牵梦绕的神圣的美丽的可歌可泣的热土。
徜徉在这山清水秀、风光优美的茨坪,翻阅井冈山悠长的革命历史画卷,瞻仰革命先烈,参观历史文物,聆听前辈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,重温那庄严的入党誓词,感受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的心为之一动,我的眼为之一热。已感觉不虚此行。
听闻得见,静夜深思,唤醒的是一段段尘封的记忆。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上,永远铭刻着这么几组令人心痛的数字: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中,共牺牲了48000多名烈士,其中留下姓名的烈士仅有15744人。有32000多名无名烈士。永远闪耀着这么几位巾帼英雄的名字:伍若兰,人如其名,一枝馨香的井冈兰。为救朱德,伤重被俘,不背叛丈夫,不背叛信仰。刽子手们剖开了她的腹部,取出胎中的婴儿剁成碎片,砍下她的首级,身子劈成四块,浇上汽油焚烧,将她的首级悬挂在赣州城墙上“示众”,为革命壮烈牺牲。曾志,被人称作芙蓉女。为了革命,将刚出生的儿子送了人。身为高官,却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干了一辈子的农民。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井冈山的一颗小树下,为小树做肥料。……还有贺子珍、康克清、吴仲廉、彭儒等等。她们不是男人,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;不是父亲,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。在她们的人生信仰中,完完全全是把国家的命运放在了个人的命运之上,可以粪土当年万户侯,可以沙场马革裹尸还!这就是真正共产党人的追求,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。她们的信仰高度,都将是人世间的一座丰碑,永远震撼着朝圣者的心灵!
很长时间没有流过眼泪了,原以为自己的心变硬了,血变冷了。十分欣慰,今天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还是软的,血还是热的。有道是“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伤心处”。想到伍若兰的无畏,曾志的无私,怎不叫人潸然泪下,欷歔不已。
这些年,我久居城市,远离乡村,房子大了,车子有了,票子多了,生活好了,滋生了不少的娇气。参加工作27年,搞管理21年,现年近半百,感觉自己老了,已经有了暮气。来到井冈山,穿穿红军服、挎挎干粮袋、唱唱红色歌,走走挑粮路,出了出汗,已是神清气爽。目睹革命摇篮,感受红色精神,体会革命成功来之不易,流了流泪,顿觉心明眼亮。这一次井冈山学习,获益匪浅,陶冶了情操,洗涤了心灵,去了去自己的娇气和暮气。我想,重返校园之后,自己一定会发扬井冈山精神,积极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之中。热爱教育,育人为本,立德树人,智慧施教,行为世范。在教育战线上再立新功。
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 李爱社
2013年11月21日